当前位置: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后续:涉事科学家刑满释放再调查
时间:2025-07-01 22:05:35 出处:娱乐阅读(143)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后续:涉事科学家刑满释放再调查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后续:涉事科学家刑满释放再调查
2018年,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宣布全球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引发国际科学界震动。三年刑期届满后,这位争议科学家的复出动向与事件遗留的伦理、法律问题再度成为焦点。
一、事件回顾:从技术突破到伦理审判
2018年11月26日,贺建奎团队通过CRISPR-Cas9技术修改CCR5基因,宣称使双胞胎婴儿"露露"和"娜娜"获得先天艾滋病免疫能力。后续调查显示:
- 实际涉及8对夫妇、22枚胚胎,最终3例妊娠(含1例流产)
- 实验未通过正规伦理审查,使用伪造的伦理批文
- 83%的医学专家认为技术风险未被充分评估(《自然》杂志2019年调查)
2019年12月,深圳法院以"非法行医罪"判处贺建奎有期徒刑3年,罚款300万元。该案成为全球首例基因编辑技术刑事案,相关讨论可参见基因工程伦理专题。
二、刑满释放后的多重疑云
2022年4月刑满释放后,贺建奎于2023年2月在北京成立"贺建奎实验室",宣称转向遗传病基因治疗研究。但调查发现:
- 实验室未在卫健委备案(根据《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条例》要求)
- 合作机构"北京希诺谷生物"曾因违规开展动物基因编辑被处罚
- 2023年5月,其团队在预印本网站发表的CRISPR研究论文因数据真实性遭质疑撤稿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婴儿及其家庭至今未公开露面。据知情人士透露,孩子目前由第三方监护,每月需接受基因组稳定性监测。
三、法律真空与监管升级
事件暴露我国基因编辑立法滞后性:
法规名称 | 颁布时间 | 关键条款 |
---|---|---|
《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 | 2019年7月 | 明确禁止以生殖为目的的基因编辑 |
《生物安全法》 | 2021年4月 | 将基因编辑纳入生物技术研究风险等级管理 |
2023年3月,科技部新设"基因技术应用安全委员会",但专家指出,现有处罚力度与国际标准相比仍显不足。例如美国对类似行为最高可处75万美元罚款+10年监禁。
四、科学共同体的分裂反应
学术界对贺建奎复出呈现两极态度:
- 支持方:哈佛大学遗传学家乔治·丘奇等认为"技术本身无罪"
- 反对方:122位中国科学家联署声明要求永久禁止其从事生殖细胞研究
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协会(HGE)2023年报告显示,全球30%的基因编辑研究项目因该事件遭遇资金冻结。与此同时,基因治疗领域合规临床试验数量同比增长42%,反映行业自我纠偏机制正在发挥作用。
五、未竟之问:技术伦理的边界在哪里
事件遗留的核心争议包括:
- 被编辑婴儿的终身健康监测责任归属
- 生殖系基因编辑的"治疗"与"增强"界限
- 科学家个人野心与科研伦理的平衡点
正如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詹妮弗·杜德纳所言:"CRISPR技术如同核能,既可能治愈疾病,也可能打开潘多拉魔盒。"这场持续五年的科学伦理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
分享到:
上一篇:30余年照顾残疾叔叔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 长丰:“绣花功夫”精雕细琢、城市新画卷徐徐展开
- 月月有比赛!收好这个“时间表”
- 宜秀区罗岭镇花元村:“板凳会”上话民生谋发展
- 青阳县:文化惠民暖人心
- 我国科研船将在台海海域15条地质勘测路线区域开展科学考察活动
- 夏粮小麦进入全面收割期 主产区机械化采收接近尾声随着气温升高,我国各小麦主产区陆续迎来夏收时节据农业农村部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小麦机械化收割作业已基本完成,标志着今年夏粮收获工作进入收尾阶段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等传统小麦主产区,联合收割机穿梭于金色麦浪之间,高效完成收割、脱粒等工序农业专家指出,今年小麦长势总体良好,单产水平与去年基本持平为确保夏粮颗粒归仓,各地农业部门提前部署农机调度工作,组织跨区作业服务队,有效保障了收割进度目前,除部分山区地块外,全国小麦机收率已超过98%,创历史新高新收获的小麦正通过专业烘干设备进行处理,随后将有序进入国家粮食储备系统农业技术人员提醒,已完成收割的地区要及时转入夏种工作,为秋粮生产打好基础
- 全国铁路7月1日起施行新列车运行图 首开深圳北至深圳北高峰大环线
- 俄总统表示不排除同乌领导人举行直接对话
- 今日辟谣(2025年6月27日)